对奥地利学派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欧根·冯·庞巴维克是卡尔·门格尔的杰出追随者,奥地利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可以算成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但这里说的《资本与利息》,是指三卷本《资本与利息》。
而中国学术圈(商务印书馆)在引进这本书的时候,把1884年出版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History and Critique of Interest Theories)冠以了《资本与利息》的名字,而把1888年出版的第二卷《资本正面论》(Positive Theory of Cαpital) ——错译为了《资本实证论》——作为了单独的一本书出版。
如此一来,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两本书,而不是一本书的两卷。这无意中造成的影响是,在中文世界里,《资本正面论》被低估了。英文文献中对《资本与利息》的所有称赞,明明都是给这三卷(尤其是第二卷)的。但在中文世界里,第一卷靠着名字抢走了大部分的风头。实际上,一卷是批判别人,另一卷是正面阐述自己的理论,孰轻孰重应该很容易理解(此外,第一卷里的大部分批判其实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过于陌生,且仅具有历史意义)。
我建议所有没读过《资本正面论》的奥地利学派爱好者都认真读一下这本书,尤其是第四篇“价格”。只有读过《资本正面论》,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罗斯巴德眼里,庞巴维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而不是米塞斯!)。
在《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中,罗杰·加里森这样介绍了《资本正面论》:
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的第二卷《资本正面论》, 对于我们理解经济中的耗时生产过程和利息支付作出了重大而深远的贡献。但这一卷的意义绝非仅仅如此。基于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庞巴维克对于“价值和价格”的探讨成为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理论的雏形。本卷中包含了庞巴维克著名的开荒农民的例子:一个开荒农民需要决定如何处置他的四袋谷物:喂饱自己、喂鸡、喂鹦鹉或者酿酒。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理论的精华体现在这样的提问方式:假如农民少了一袋谷物,以致无法同时继续做这四件事情,那么他会牺牲哪项活动呢?答案很可能是喂鹦鹉。这个故事及其变体后来成了持续数载的教科书经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