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星期三

关于时间

尽管很多奥派爱好者会把时间描述为区别奥地利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一大特征,并常常批评其他经济学中没有时间,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来自几十年前的著作并因此早已过时。Mario Rizzo(奥派经济学家中处理时间最多的人之一,《时间与无知的经济学》作者)在《经济学中的时间》一文中给出了更准确的描述:
在笔者看来,时间的动态概念(即对时间的流逝的主观感知)在今天是奥地利学派独特的时间观。二十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是为数不多的在自己的理论工作中严肃对待(在计划周期的意义上的)时间的经济学家。在今天可能仍然成立的是,奥地利学派更一致、更彻底地在经济理论的各部分中(如在成本理论中)应用了计划周期这个想法。然而,这与其他经济学家所做的已经没有足够的区别,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不能成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显著特征。(Rizzo 1994, 111,强调为后加)

距离上述描述又过了快30年了。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中国古代对价格管制的正确看法

读到一条微博,总结了中国古代对价格管制的正确看法,分享一下:

中国古代的聪明人虽然没学过右翼经济学,说不出“高涨的价格是短缺的信号,要缓解短缺只能通过自由市场”这种话,但是他们能通过经验和常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及在宣州,江淮大旱,米价日长,或说节其价以救人,坦曰:「宣州地狭,谷不足,皆他州来。若制其价,则商不来矣,价虽贱,如无谷何?」後米斗及二百,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坦乃借兵食,多出於市,以平其直,人赖以生。当涂县有渚田久废,坦以为岁旱,苟贫人得食取佣,可易为功,於是渚田尽辟,藉佣以活者数千人,又以羡钱四十万代税户之贫者,故旱虽甚,而人忘灾。————李皋《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范文正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凑,遂减价,还至百二十。包孝肃公守庐州,岁饥,亦不限米价,而商贾载至者遂多,不日米贱。予按,此策本唐卢坦为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价一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吴曾《能改斋漫录》

赵阅道拚熙宁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饿死者十五六。诸州皆榜衢路立,赏禁人増米价。阅道独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増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米价更贱,民无饿死者。閲道治民,所至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司马光《涑水记闻》

岁丰谷熟而减其价,则者麇集,谷日外出,而无以待荒;岁凶谷乏而减其价,则贩者杜足,谷日内竭,而不救其死。乃减价者,小民之所乐闻,而吏可以要民之誉者也,故俗吏乐为之。夫亦念闻减价而欢呼者何民乎?必其逐末游食、不务稼穑、不知畜聚之民也。若此者,古谓之罢民,罚出夫布而置之圜土者也。……冀官之减价;乃不念价即减,而既减之金钱,顾其橐而何有也?如是者,徇其狂妄,而以拒商贩于千里之外,居盈之豪民,益挟持人之死命以坐收踊贵之利,罢民既自毙,而官又导之以趋于毙。呜呼!俗吏得美名,而饥民填沟壑,亦惨矣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2022年9月5日星期一

奥地利学派是什么?

在很多初学者眼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什么是十分明确的,其教义就像是石板上的“十诫”,知道这些规定,就算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了。至于“十诫”的内容,可以是马赫鲁普(Machlup 1982, 39–40)的著名描述:

1.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phenomenas have to go back to the actions (or inaction) of individuals; group or collectives cannot act except through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 members. 

2. Methodological subjectivism. In the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phenomena we have to go back to judgments and choices made by individuals on the basis of whatever knowledge they have or believe to have and whatever expectations they entertain regarding external developments and especial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own intended actions.

3. Marginalism. In all economic decisions, the value, cost, revenues, productivity, etc. are determined b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st unit, or lot. added to or subtracted from the total.

4. Tastes and preferences. Subjective valuations (uti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termine the demand for them, so that their market prices are influenced by (actual and potential) consumers;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each good or service consumed affects the allocation of consumers' incomes among various uses.

5. Opportunity costs (first called Wieser's law of costs). The cost with which producers or other economic actors calculate reflec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alternative opportunities that have to be foregone if productive services are employed for one purpose rather than for the (sacrificed) alternatives.

6. Time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to save reflect "time preference" regarding consumption in the immediate, distant, or indefinite future, and investments are made in view of larger outputs to be obtained from given inputs by means of processes taking more time. 

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必须回到个人的行动(或不行动);团体或集体不能行动,除非通过个人成员的行动。

2. 方法论主观主义。在解释经济现象时,我们必须回到个人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基于他们拥有或认为拥有的任何知识,以及他们对外部发展特别是他们自己预期行动的后果所抱有的任何期望。

3. 边际主义。在所有经济决策中,价值、成本、收入、生产力等都是由添加到总数或从总数中减去的最后一个单位或批次的重要性决定的。

4. 口味和偏好。财货和服务的主观评价(效用)决定了对它们的需求,因此它们的市场价格受到(实际和潜在)消费者的影响;所消费的每种财货或服务的边际效用递减会影响消费者收入在各种用途之间的分配。

5. 机会成本(最初被称为维塞尔成本定律)。生产者或其他经济行动者计算的成本反映了如果生产性服务被用于一个目的而不是(牺牲的)替代品,则必须放弃的最重要的替代机会。

6. 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储蓄的决定反映了关于近期、遥远或不确定的未来消费的“时间偏好”,而投资是考虑到通过花费更多时间的过程从给定的投入中获得更大的产出而做出的。 

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总结,比如Boettke (2008)这篇。“十诫”观的持有者会轻易地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奥地利学派的精髓,给自己贴上“奥地利学派信仰者”的标签,并因此热衷于“传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定义性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是十分不明确的。伊斯雷尔·柯兹纳在审视了马赫卢普的这六项总结之后,认为"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mphasis most modern microeconomics incorporates all these ideas ... the list of six Austrian ideas was not really complete."“多数现代微观经济学文献虽然着重点不同,但整合了所有这些思想……包含六大奥地利学派思想的清单并非真正完备。”(Kirzner , 65)

卡伦·沃恩在《奥地利学派在美国》中写道:"…, what has been discovered is that there is no one clear and uncontroversial version of what modern Austrian economics is all about."“……,已经发现的是,对于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没有一个清晰且没有争议的版本”(Vaughn 1994, 9) 

彼得·克莱因也承认:"It is not always clear, however, exactly what distinguishes the Austrian School from other traditions, schools of thought, approaches, or movements within economics and its sister disciplines."“然而,奥地利学派与经济学及其姊妹学科中的其他传统、思想学派、方法或运动的确切区别并不总是一目了然”。(Klein 2008) 在克莱因的研究生教学大纲里,他把第一周的讨论主题定为了“试图定义奥地利学派”,列出的参考数目为:

Kirzner, Israel M. 1987.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John Eatwell, Murray Milgate, and Peter Newman, ed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Dolan, Edwin G. 1976. "Austrian Economics as Extraordinary Science" In Dolan, e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Austrian Economics (Kansas City: Sheed and Ward), pp. 3–18.

Klein, Peter G. 2008. "The Mundane Economics of the Austrian School." 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 11, nos. 3–4: 165–87.

Optional: Robbins, Lionel. 1932.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chapters 1–4.

Optional: Boettke, Peter J. 2008.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David R. Henderson, ed., The Concise Enclopedia of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Optional: Backhouse, Roger E., 2000. "Austrian Economics and the Mainstream: View from the Boundary." 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 3, no. 2: 31–43.

这种不明确,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独特经历有关。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三大起源之一,在长达150多年的历程中,经历过崛起、被主流吸收、衰落、主要成员迁移到美国、复兴等各种各样的事件,并因此形成了众多的版本。并且,奥地利学派这个招牌和和几代几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说法,可能会让很多人误认为它是一个神秘的小宗派组织,有着正式的入会仪式和掌门继承机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它只是一个松散的学术传统。此外,我们完全可以把奥地利学派这个招牌理解为一度消亡,后来又在复兴运动中被重新启用。约瑟夫·萨勒诺(Salerno 2010)在《现代经济学中门格尔的因果-现实主义分析》(提取码: igba)中提出了一种对这个演变过程的理解,并认为

the term “Austrian economics” as the designation for the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coalesced in the early 1970s may now have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This term, which initially serve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urpose in promoting the revival of the broad Mengerian tradition, may have come to obscure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the praxeological research paradigm that Menger originated. 
作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起来的智识运动的名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词现在可能已经超出了它的有效期。这个术语最初在促进广义的门格尔主义传统复兴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目的,但可能已经模糊了门格尔创始的行动学研究范式的意义和重要性。  

Kesong Wang,当今中国最优秀的年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之一,在评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作为一项进步研究计划的未来》的时候说道:

……,我就对构造作为某种research paradigm的Austrian economics这件事彻底失去兴趣了。我现在反正只使用Austrian economists这个词,用来表示a group of economists who agree with most parts of the writings of menger, bohm bawerk and mises on the issue of economics

在十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之后,尽管有些不情愿,我是很理解这个说法的——它更准确。

当然,因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这个招牌实在太有力量(主流新古典的少数正当挑战者之一),所以,就算大部分资深研究者都对其含混性心知肚明,愿意响应萨勒诺号召放弃这面招牌的也人寥寥无几。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家还得在这个屋檐下凑合着过日子。

参考文献

Backhouse, Roger E., 2000. "Austrian Economics and the Mainstream: View from the Boundary." 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 3, no. 2: 31–43.

Boettke, Peter J. 2008.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David R. Henderson, ed.,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Dolan, Edwin G. 1976. "Austrian Economics as Extraordinary Science," in Dolan, e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Austrian Economics. Kansas City: Sheed and Ward, pp. 3–18.

Kirzner, Israel M. 1987.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John Eatwell, Murray Milgate, and Peter Newman, ed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Kirzner, Israel M. 1992. The Meaning of Market Process: Essay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dern Austrian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Klein, Peter G. 2008. “The Mundane Economics of the Austrian School.” 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 11 (3–4): 165–87.

Machlup, Fritz. 1982. "Austrian economic," in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ed. Greenwald, Douglas. New York: McGraw-Hill.

Robbins, Lionel. 1932.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chapters 1–4.

Salerno, J. T. 2010. Menger’s causal-realist analysis in modern economics. 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23(1), 1–16.

Vaughn, Karen I. 1994. Austrian Economics in America: The Migration of a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年9月3日星期六

《预见危机》

“中国著名奥派经济学家”最近出了一本“翻译”(估计大部分还是另两个年轻学生翻译的)的新书,作者是米塞斯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马克·桑顿,书名《预见危机》(原名The Skyscraper Curse,摩天楼诅咒)。

桑顿一直想在中国出一本自己作品的中文版。15年我在奥本,他曾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希望我帮他翻译他的另一本小册子,但那本小册子的完成度还不够,所以我没法帮他找到合适的出版社。而这本The Skyscraper Curse出版于18年,完成度比那本小册子高多了,它的顺利出版也算了却了桑顿的一桩心事。

摩天楼诅咒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摩天楼往往是在经济繁荣(信用扩张)的时候大量修建的,但这种(人为)繁荣是无法持续的,所以当摩天楼建成的时候,经济往往就走向萧条了。简单地说,这是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应用型研究。如果你熟悉当代奥地利学派的”版图“的话,应该会知道”摩天楼诅咒“算是桑顿的”专属领域“。

书当然是好书,值得一读,但是属于锦上添花的读物,而不是理论核心。如果你要让我去翻译这本书,我是会拒绝的。我爱桑顿,但这种程度的书应该交给资历更浅的年轻学者去翻译,一个经济学硕士生甚至优秀的本科生和爱好者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我的时间应该去探索更深入、更硬核的东西。所以,我对朱海就的质疑仍然成立,为什么要如此疯狂地沉迷于刷名气?艰难的正事一件不做,又简单又便于出名的事每天狂做!

2022年9月2日星期五

动物会行动吗?

动物会行动吗?在这个问题上,米塞斯(以及德索托)和罗斯巴德之间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人的行动》第1章第1节的标题是“有意图的行动与动物性反应”(Purposeful Action and Animal Reaction)。但奇怪的是,本节并没有包含关于动物性反应的任何讨论。但是,这个标题暗示了米塞斯不认为动物可以有意图地采取行动,它们只会“反应”。

德索托在他的讲义Cruso por Internet de Introduccion a la Economia清楚地说明了:
No es acción humana el comportamiento de los animales, ni el del sonámbulo, ni los actos reflejos. (p. 42)
人的行动不是动物的行为,也不是梦游者的行为,也不是反射性行为。
显然,他也认为动物的行为算不上行动,只有人才行动。

另一方面,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中写道:
人因其为人而行动的事实,是无可争辩、不容置疑的。设想这一事实的反面将会是荒谬无稽的。它的反面——不存在有动机的行为——只适用于植物和无机物。(p. 2)
在脚注中,他进一步解释了:
这里无须研究从低级有机物到高级灵长目的动物行为的艰深难题;这一问题可以被视作在纯粹的反射性行为与有意识的行动之间的一条分界线。无论如何,人只有从他们能够理解的动物动机才可以理解(而非仅仅观察)这些行为。(p. 2, fn.5)
因此,他的立场似乎是这样的,好吧,植物和无机物绝对不会行动,但是动物是否会行动并不是我想要关心的。鉴于动物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具有有意图的行为(例如,我的猫在想要零食时会对我卖萌),因此,我认为罗斯巴德在这里的理解更好。

更新1:经济学家Erwin Dekker表示:“门格尔谈到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连续统一体,并以鸟类筑巢作为规划动物的例子。”

更新2:小弗里德曼回复我:“我很确定戈登·图洛克写过关于将理性假设应用于动物的文章。”

更新3:Brian J. Gladish跟我推荐了他几年前就这个问题写的这篇博客。在结论部分,他表示:
With the modification of Mises's viewpoint on action yet another objection to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can be overcome.  This modification is hardly a blow to Mises's overall system as it supports, rather than rejects, his action axiom.  At the same time it ties economics more closely to the sciences, a goal that we can only believe Mises would have supported.
随着米塞斯的行动观点的修正,对奥地利学派认识论的另一个反对意见可以被克服。 这种修改几乎不会对米塞斯的整个系统造成打击,因为它支持而不是拒绝他的行动公理。 同时,它将经济学与科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只能相信米塞斯会支持这一目标。

2022年9月1日星期四

庞巴维克与被低估的《资本正面论》

对奥地利学派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欧根·冯·庞巴维克是卡尔·门格尔的杰出追随者,奥地利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可以算成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但这里说的《资本与利息》,是指三卷本《资本与利息》。

而中国学术圈(商务印书馆)在引进这本书的时候,把1884年出版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History and Critique of Interest Theories)冠以了《资本与利息》的名字,而把1888年出版的第二卷《资本正面论》(Positive Theory of Cαpital) ——错译为了《资本实证论》——作为了单独的一本书出版。

如此一来,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两本书,而不是一本书的两卷。这无意中造成的影响是,在中文世界里,《资本正面论》被低估了。英文文献中对《资本与利息》的所有称赞,明明都是给这三卷(尤其是第二卷)的。但在中文世界里,第一卷靠着名字抢走了大部分的风头。实际上,一卷是批判别人,另一卷是正面阐述自己的理论,孰轻孰重应该很容易理解(此外,第一卷里的大部分批判其实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都过于陌生,且仅具有历史意义)。

我建议所有没读过《资本正面论》的奥地利学派爱好者都认真读一下这本书,尤其是第四篇“价格”。只有读过《资本正面论》,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罗斯巴德眼里,庞巴维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而不是米塞斯!)。

在《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中,罗杰·加里森这样介绍了《资本正面论》:
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的第二卷《资本正面论》, 对于我们理解经济中的耗时生产过程和利息支付作出了重大而深远的贡献。但这一卷的意义绝非仅仅如此。基于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庞巴维克对于“价值和价格”的探讨成为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理论的雏形。本卷中包含了庞巴维克著名的开荒农民的例子:一个开荒农民需要决定如何处置他的四袋谷物:喂饱自己、喂鸡、喂鹦鹉或者酿酒。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理论的精华体现在这样的提问方式:假如农民少了一袋谷物,以致无法同时继续做这四件事情,那么他会牺牲哪项活动呢?答案很可能是喂鹦鹉。这个故事及其变体后来成了持续数载的教科书经典。

为什么人会行动:米塞斯 vs 罗斯巴德

搬运自己的一条旧微博:

米塞斯和罗斯巴德的经济学都始于“人会行动”这一公理,但两者的哲学基础是不一样的。

米塞斯认为人行动是为了消除不适之感(uneasiness),行动人“急欲以一个更满意的状况取代一个较不满意的状态”。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如果人已经满足了,也就不需要行动了。所以,他在《人的行动》里写道,“我们把知足或满足定义为某人置身其中,而无需或懒得采取任何行动的状态。”

而罗斯巴德认为,“所有人类都行动,这乃是人类的存在及其作为人类的本质所决定的。”这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认为人就是要追求自我发展(希腊语Eudaimonia,这个词经常被理解为“good”,即“善”、“幸福”或者“福利”,其实更准确的词意是“human flourishing”)。所以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第一章里(他介绍“人的行动”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不适之感”这种有些“悲观主义”的词。

一次授课中,Salerno也说米塞斯说的“消除不适之感”有点尴尬,所以他会避免这个说法,这可能也是受了罗斯巴德的影响。

福斯教授奥地利学派发展的三条信念,及其引发的争论

以前我翻译过《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作为一项进步研究计划的未来 》,其中的讨论涉及对奥地利学派的理解和奥地利学派的发展方向。上周,一些当代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我的FB进行了又一次激烈的争论,以下是讨论的全过程: ______ Xiong Yue: Three convictions...